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2017,30(9):833-837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的ODI评分、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ODI评分及V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84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腰背疼痛,经CT检查确诊为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提示为骨质疏松。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实验组(98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的手术治疗和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手术治疗外,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出院时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配合优质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朱明玉 《中外医疗》2013,(34):99-10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效果观察.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不适感低,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护士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符合现在倡导的优质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 orthopaed ics assoc iation,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大于12个月的21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术前椎体滑移距离3.613.3 mm,平均(5.7±3.9)mm,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5.3 mm,平均(2.9±0.8)mm,两者比较P〈0.01;术前JOA评分为(13.4±4.2)分,术后JOA评分为(23.7±3.7)分,两者比较P〈0.0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及融合率高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的ODI评分、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ODI评分及V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脊液漏是颈椎术中、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颈椎前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0.35%[1].因颈椎解剖结构特殊,处理与腰椎术后的脑脊液漏有不同之处,处理不当不但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行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2例,经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